章外:文字说明及配图(4)

    日期:2019-03-07 来源:楚雄州非遗资源库点击:15061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通灵媒介——毕摩法衣
    人与天、地、日、月及祖先的关系构成了彝族的信仰世界,婚、丧、嫁、娶、择日、祈福、避邪、祭祖等活动有专职的神职人员毕摩完成,他们代代相传的法衣是具有通灵作用的专用服饰,担负着人神交流的媒介,向神灵传递着人们祈求庇护的美好愿望。他们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对彝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毕摩服
    毕摩服是彝族祭司毕摩穿用的服装。毕摩又被称为“笔姆”“笔磨”“白马”等,是彝族的神职人员,专为彝民驱灾、祈福、驱鬼、治病、招魂、占卜等。毕摩做各种仪式时,除了拥有代代相传的占卜知识外,还要穿上专门的法衣,法衣被认为是具有“法力”象征的衣饰,是通往神灵的媒介,平时供奏在堂屋正壁的神台上,仅供毕摩作法事时穿戴。一般由帽、衣、披毡组成,外配鹰爪、麂皮包、法器等配饰。法帽彝语称“毕罗波”或“吹嘎兰”,由竹、藤、蔑混合编织成斗笠状,外敷一层黑色薄毡,内层编织成网状,两侧分悬一对鹰爪,鹰爪是毕摩神力的象征物,携带鹰爪意在让鬼魔知道毕摩像鹰爪一样厉害;法衣为一件特制的斗篷,有羊毛质、麻质和棉质三种材质,有黄、红两色,丧事祭祀时多用黄色,婚嫁喜事时用红色,有的还在上面绣鹰、虎等图案。

    环佩叮当——银饰
    史载:彝族“贵妇首戴网罩,金银器满头,耳轮悬珊玛瑙珠粒,累累然,以多为贵”。自古以来,彝族便有重银饰之俗,在彝家人的传统思想里,银器具有辟邪、抗菌、美化和标志身份地位、祈神求福等多种作用。彝族银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状态各异,分头饰、耳饰、帽饰、颈饰、胸饰、手饰、腰饰、配饰等,工艺有流金、掐丝、焊接、錾花及镶嵌珊瑚、珍珠、琉璃和各种宝石。在装饰题材方面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楼台以及各种组合图案。造型风格因彝族分布地域而各异,形成了绚丽多姿的银饰文化。

    帽饰
    楚雄彝族妇女帽上银饰以圆形花泡、梅花结须、银铃、银寿字、蝴蝶、蜜蜂及各种花形发簪为多,与帽或包头布的图纹相得益彰,显得富丽堂皇,充分展示了“彝人重头、汉人重脚”的审美特色。

    耳饰
    楚雄彝族妇女均有穿耳之俗。银耳饰有圆形、条形、方形等,上面錾刻有花卉、蝴蝶等图案,下垂有银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胸饰
    胸部银饰以梅花结、环结针筒链、围腰链、项圈为多,上面錾刻的图案寓意吉祥。针筒多用来装针或脂粉所用,设计巧妙,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

    手饰
    手饰主要有银镯头和戒指,上面錾刻或镂雕有各种图案,代表着彝族银饰制作的最高水平。

    争奇斗艳——蓬勃发展的彝装
    彝族服饰走过了从草衣、皮衣、麻织品到现在多姿多彩的绮丽彝装,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穿在身上的史诗。从传统走进了时尚,其绚丽的彝绣、彝装备受人们的瞩目,赢得人们的关注。

    服饰盛宴——节日
    节日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场。节日是彝族同胞最快乐的曰子,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男女老幼均穿上他们最隆重、最漂亮的衣裳,戴上他们最贵重的饰物聚在一起,三弦悦耳,芦笙悠扬,欢歌漫舞,通宵达旦,乐不知疲,沉迷在欢乐的海洋中。更为难得的是,在楚雄,还有专门的服装节和赛装节。楚雄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确实令人赞叹。

    赛装节
    农历正月十五,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据传很久以前,猎人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为族人找到了一片肥美的土地,族人为了感谢他们,通过赛装挑选灵巧美丽的姑娘给他们做妻子。从此每年都举办赛装、赛美,举行民族体育竞技、对山歌、唱调子、跌脚表演赶山街等活动。

    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盛行于楚雄各彝族聚居区。源于彝族火崇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并进行集会,举行唱歌跳舞、斗牛、摔跤等活动。

    服装节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大姚县三台地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服装节”。传说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彝家姑娘阿米尼为了赢得情人阿塔喜的欢心,按照锦鸡的金羽银毛绣了一套五彩衣裳,把自己打扮得比锦鸡还漂亮,并因此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从此三台的彝族姑娘们就过上了这个展示才智、手艺和心灵手巧的节日。

    三月会
    农历三月二十八,是牟定的传统节日“三月会”。相传是为了庆贺战胜了一条兴风作浪的恶龙。每年这一天人们都来连跳三天三夜的左脚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插花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大姚县昙华地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插花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名叫咪依鲁的彝家姑娘,她是爱与美的化身,为了拯救乡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每年这一天人们摘下火红的马缨花插在房屋、田间地头,或者互相插花,以示祝福,并选出“花仙子”。

     

    后记

    楚雄彝族服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民族区别的DNA及标识文化符号,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彝族人民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精神产品,也是联系彝族人民的物质纽带,彝族服饰中沉淀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信仰等内容,具有重要的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价值。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

    彝族服饰作为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明显民族性、地域性,又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其主要流传于楚雄州的楚雄、双柏、禄丰、武定、牟定、元谋、永仁、大姚、姚安、南华10县市,具体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北部等方言区的彝族聚居区,穿着人口达70余万人。

    彝族服饰作为楚雄州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了楚雄彝州对外宣传展示的亮丽文化名片。

    编辑出版《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大型画册,做强做大彝绣彝装文化产业,汇集了众人之智,博览各家之长。广泛征集彝绣彝装精美图片,以图说文、以文明理,阐述诠释楚雄彝州几大方言区有代表性的彝绣彝装,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服饰文化,喜欢彝绣彝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支持、保护、传承彝族服饰文化中来,这是编撰者的初衷和期盼。

    本书的编辑,由楚雄州文化馆馆长邵平牵头,召集非遗保护部的专业人员共同商讨,提出编辑提纲,并召开了由楚雄州文体局张殿洪,楚雄州博物馆钟仕民、王舂艳,楚雄州民宗委杨凤江,楚雄州彝绣协会毕从秀等领导、民俗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形成了正式的编辑提纲,报楚雄州文体局施克沛局长审定后实施。该书明确了出品单位为楚雄州文体局、楚雄州文化馆,协助编辑单位为楚雄州博物馆、楚雄州文联;主编为邵平,副主编陈雄辉,文字撰写王春艳,摄影陈雄辉、邵平、白平、殷必聪、白爱荣、郎晓玲、江柏余、朱正禄、杨峰平、王俊云等,参与提供图片人员王毅。彝族服饰平面图片甴楚雄州博物馆提供。画册彩样印出后,2016年12月12日,主编邵平召集了有关专业人员陈雄辉、王春艳、彭家明、白爱荣等对彩印样书做了第一稿审改,更换了部分照片,楚雄州文联李茂尊主席也对照片及排版提出了指导性修改意见,并提供了相应的代表性照片,丰富了该画册的内容。主编、副主编按各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于12月14日、15日抽调永仁绣女李如秀、牟定绣女普清翠等5人,赴南华及楚雄州博物馆补拍了相关彝族改良装旗袍、首饰、佩饰图片,丰富了服饰、首饰部分图片内容,增强了艺术效果。2017年1月6日,主编邵平又牵头,请楚雄州文体局、楚雄州文联、楚雄州彝绣协会、楚雄州民委、楚雄州博物馆的主要领导及有关民俗专家进行第二次审稿,并做了最终审定。

    该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楚雄州妇联、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及楚雄州10县市文化馆相关摄影老师的鼎力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该画册由于编辑时间仓促,拟定于在七彩云南2017年(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暨中国永仁2017年直苴彝族赛装节前编撰出版发行,故此在图片选择、排版、校对、审稿等方面都有不足,对此遗珠漏宝之憾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海涵。

     

    本类最新